“这个……通常不会成为我们跟学生之间的话题。你知道,现在的孩子自主性很强。按我的观察,这孩子聪明、稳重,很有出息的一个苗子。”
“不知道他最近有没有表露出一些……比较负面的情绪?哦,家里最近有点变故,怕影响到他。”
“我听说了。”
“嗯?”
“呵呵,我有时也挺八卦的,你们家里的事情,网络上早已沸沸扬扬——当然,所有话题围绕的焦点是那位大明星!这对于你来说,倒是很幸运地躲到了聚光灯照不到的位置。”
陈元似乎刚找到感兴趣的话题,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:
“正常情况下孩子对这样的状况,会出现茫然无措甚至强烈的抵触情绪,确实需要合适的舒解手段。”
“那……这种情绪会不会导致某些极端的行为?哦,我只是担心而已。”
“很难说。”
陈元思考片刻,象是进入了研讨的状态:
“这种相关性肯定存在,但是很难有确切的数据证明。心理学是实证的科学,但是,标准化的测试面对日益个性化的对象,越来越显示出无力的窘迫。我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想建立这样的一个计算模型,做起来才知道,相关的参数和变量复杂的程度,远远超出我的想象……呃,我尽可能通俗点解释吧。比如,这里必须考虑到突发的事件刺激,但刺激的程度又与本人的性格、阅历、逻辑、判断能力甚至是当时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。对你来说,可以略感欣慰的是这个孩子的心智和控制力远高于同龄人。只不过,他的沉稳让他看起来似乎不那么阳光——呃,后面这个词可以换成单纯,或者幼稚,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。”
黄燕听了半天不得要领,却又找不到对路的话题,想了想又拿出一张纸条,上面抄着陈元的那段话:
“这句话,是您在论文里写的吧?”
“是啊,你是在哪里发现的?”
陈元明显有点兴奋。
“这句话被他抄在笔记本上,跟一个著名的作家名言并列,显然,他至少是比较认同的。我总感觉——恕我直言,在他这样的年龄,对这样的语言感兴趣,心态上会不会过于灰暗?”
“唔……怎么说呢……在表示荣幸的同时,我只能说,这样的字眼,在学术领域都属于中性,不带有任何的情感色彩和正负面的评价。学术跟现实的距离,可能遥远得让人难以置信。”
陈元的装束和精神状态,似乎在为自己的话做了最好的注解,无论那个角度看上去,这都是一个热爱生活,懂得享受的人。
“实在是说不出口,不过,我还是想麻烦您用我能理解的言语,解释一下您那篇论文的主题。”
“没问题啊,在拥有听众的时候我总是兴趣高昂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