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来试卷上的内容,不是让宋尚书觉得烂到不能给皇帝一个面子,重还林羽功名。
便是写得极好,才有此一举。
李九鼎展开试卷。
童生试的题目,无外乎考的是当地时政,抒发自己的见解。
大多学子都会选择歌功颂德,再写一些看上去文采极好,但实际上没有半点用途的建议。
“……旌阳乱民不减反增,在于税收剥削之繁重,在于山险路僻之内耗,想致富,先修路,再减免赋税。”
“路通商达,则增加民工收益,从而人口增长,带动旌阳发展壮大,虽减免赋税,但总量会保持增长。”
“除通路引进外来商户,还可深挖当地特产,走进来运出去,若成典范,必解蜀地物丰而民贫之困……”
尽管没看具体的试题为何,但李九鼎光看答案就已猜到,这是以当年益州暴民四起为考题,请学子作答解决方法。
想致富,先修路。
这与李九鼎如今大力支持蓉州修路的举措,不谋而合。
“虽说这个建议只写了一个大方向,但对于生于山村未走出蜀地的学子来讲,他的眼光长远,见识不凡。”
李九鼎因字迹潦草,只匆匆扫了一眼试卷全篇的内容,便将它重新收好,对着众臣笑道。
“看来就算朕不恢复他的功名,各县恢复三甲功名的名额里,也有他的一份。”
“回陛下,臣特意将试卷带在身上,就是因为,林羽并未在旌阳三甲名列里,甚至因为当年考场闹事牵连,险些被除名,勉强成了童生。”
宋尚书见众人面露八卦之色。
趁着他们食凉糕,也把当年考场闹事,林羽原本写好的试卷沾了墨,仓促复写一份的事说了。
话落,李九鼎再次展开试卷看了看。
“难怪字迹潦草,原来不是年少轻狂,而是事出有因。”
“林羽的字在旌阳学子之间,算是一绝。”宋尚书说着,又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手抄书,再次递到李九鼎的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