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开文学>青春都市>大明:我,朱允熥,带着朱棣造反 > 第649章书报局的讨论
    朱元璋适时接话:“瞧见没有,我说得好好向你父亲学学吧。”

    朱允熥撇撇嘴说:“眼下关键不在应天城里头,得看各地的动静。我不想老百姓再遭罪了。国家安定20多年,也该让天下百姓安心过日子了。”

    “北方读书人少,蓝玉跟沐英两位大将又领兵在外,只要直隶、湖广别出乱子,文人士子那边就翻不起风浪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声音洪亮,像是给人一剂安心针。

    朱标也在旁便连连颔首。

    朱允熥垂首看着最新的大明地图:“大将军在南方已经驻扎数年,新收复的地方要汉化还得慢慢来,看看能否找个机会迁些中原百姓过去?”

    朱允熥突然提出这建议,背后的意图显而易见。

    朱标往后一靠,倚在椅子上:“以前交趾那边尝试过迁徙中原人。占城那边挨着新征服的地域近。”

    “不如先从占城开始迁入百姓,等大将军把局势稳定了,再通过占城逐步西迁,这样既能省国库的开支,又能迅速挪建新居,不让百姓路上吃苦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颔首:“等这次风波平定后,就着手办这事。”

    朱允熥接着道:“曹国公在倭国呆了3年,眼下倭国南北两边都安稳了些,朝廷是不是该多派点兵马,保护利益?”

    朱元璋摆摆手:“倭国的事不急,咱们兵力得用在刀刃上。万一倭国真有变动,就让李景隆的人自保,撤到百济去,到时候我们有的是理由反击。”

    这是人存地在的策略。

    朱允熥没再多说。

    他之所以提到倭国,是因为之前解缙跟他提起过,建水泥路正缺人手,如果能用上倭国劳工,朝廷同时开建几条水泥路也不会太吃紧。

    用倭国劳工确实是个省钱省力的办法。

    不过朱元璋不肯,也只能作罢。

    祖孙三人又转而讨论别的事,完全没把午门外的动静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今日,应天府百姓有幸瞧见了稀罕景象。

    一队队官员,在锦衣卫的驱逐下,慌张涌出了端门,长安右门……直至出了皇宫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