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张状纸,就算是去找街头信摊儿的,至多也就十几二十文,哪儿像现在,几两银子就这么撒出去了。
舒春华:“等小山回来了,得送他去念书,这些笔墨纸砚都能用得上!”
舒小山和二房的舒文华同岁,只比他小两天。
可是一个被送去县里学堂念书,另一个却被送去县里姚氏木匠铺说是当学徒。
当时舒老头儿说送两个孩子一起去县里学堂念书,舒满仓夫妻两个还十分感动,两个孩子被送走后,就越发卖力干活儿。
可等到沐休日舒文义带着舒文华归家,独不见小山。
一问才知,小山被送去姚氏木匠铺当学徒去了!
说什么小山和舒满仓一样愚笨,没有通过学堂的考试,所以舒老头就赔上一张老脸,到处求人,总算是把他送去姚氏木匠铺当学徒。
这都是屁话!
小山明明聪慧无比,六岁的时候已经够可以把《百三千》、《幼学琼林》等启蒙书籍倒背如流!
是爹娘和她抽空偷偷教小山的,没有书籍,所有的都是凭借记忆教的小山。
爹和娘还有她的记忆都很好,小山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!
苏文华上学堂的时候,《三字经》只背得到四句。
还背得磕磕绊绊的。
舒满仓夫妻能不知道这话里有水分?
知道的!
可他们除了难受又有什么用?爹娘(公婆)偏心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。
以为学个手艺比以后在地里刨食儿强,也就没多说什么。
现在舒春华再提此事,舒满仓心中五味杂陈。
老实巴交的汉子,一个没忍住,当街就哭了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