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部侍郎张恒忍不住道:"太子殿下,科举制推行以来,选拔出的人才都很出色。何须改进?"
"正因为出色,才更要完善。"赢天缓缓踱步,"科举制之意,在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。但现行制度中,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。"
他停下脚步,目光如炬:"比如,寒门学子因家贫而无力读书;比如,考官选拔标准不一;又比如,防弊措施仍有漏洞......"
吏部主事刘文,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三十年的老臣,忍不住点头:"太子殿下所虑极是。老臣在吏部多年,深感这些问题的棘手。"
"正因为棘手,才需要诸位集思广益。"赢天说着,在主位上坐下,"诸位若有什么想法,但说无妨。"
殿中先是一片寂静,随后议论声渐起。
"下官以为,可在各郡设立学堂,专门供寒门子弟就读。"一位年轻官员壮着胆子提议。
有人立刻反对:"这怕是不妥。国库支出已经很大了......"
"可以效仿太子殿下在南阳的做法。"刘文打断道,"为贫困学子提供食宿。南阳的经验证明,这笔钱花得值!"
众人议论纷纷,有人赞同,有人担忧,更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赢天安静地听着,不时点头,将好的建议记下。他知道,这些讨论对完善科举制度至关重要。
整整一上午,大家终于达成共识。新的科举制度将更加完善:各郡设立官学,为寒门子弟提供就读机会;朝廷发放补助,解决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;考官选拔标准统一,防弊措施加强......
消息很快传开,在整个咸阳城引起轩然大波。
"太子殿下当真是深谋远虑啊!"一个在街边教书的老秀才感慨道,眼中泛着泪光,"我教了一辈子书,看着多少聪明孩子因为家贫而辍学。如今......"
他说不下去了,只是不停地擦着眼角。
在一处破旧的书院中,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围着一份告示,神情激动。
"这是真的吗?朝廷真的会资助我们读书?"
"不仅管吃管住,还包书籍!"
"太子殿下......"有人已经哽咽,"太子殿下真是我等的再生父母啊!"
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