堂娜一亡,林轩的心便陷入无休止的痛苦迷惘之中。如今,对于堂娜的思念已经成了巨大的累赘,变成成百道枷锁,将他重重锁紧。所以,他必须强迫自己走出来,才能重新做回原来的那个林轩,为了组织而战。
此刻,他脑海中忽然浮起了《金刚经》末尾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的那个四字偈语句。
如果可以像经书中说的那样,把过往经历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梦幻泡影,像露水一样见太阳即散,像电光一样转瞬即逝——如此一来,人就获得毫无牵挂,潇潇洒洒,由人性之中提炼出佛性,最终跨越一切心灵沟壑,获得圆满的修行。
“如果我可以做到,是否就可以把堂娜忘掉了?”他在随波逐流的奔行中痴痴地想。
水声轰鸣,波涌浪翻,不知要将林轩带往哪里去?
《金刚经》全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,后由禅宗所倡导,是禅宗著名的经典,持诵该经功德显著,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。
台湾著名禅宗大德耕耘导师曾说,持诵《金刚经》具有消灾、解怨、灭罪的功效。
这个四句偈语教导人们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,要把它放下。持诵《金刚经》到了最高境界就是“正受”,有了正受,人才能“达世如幻”。从今以后,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,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,只活在当下,把一切都放下,这才是人生最幸福、最快乐的事。
再向前,突然看见水中突兀地长出一棵参天巨树来,枝叶覆压数百米,上面栖息着各种各样的璀璨水鸟。
“是菩提树!”林轩认出了那棵树。
菩提树生长在印度,树干高大,树冠覆盖范围很广。
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国王的儿子,他不愿过王宫里的荣华富贵生活,为了寻求人生的真谛,毅然出家修行,经过几年的艰苦修行,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,浴后坐在一棵菩提树下,面对东方发誓说“我今如不证得无上大觉,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来。”
释迦牟尼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静虑、冥思苦想,终于在黎时分豁然开朗,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及解脱轮回的方法,从而成为大觉大悟、至高无上的佛祖,菩提树也因此被称为开启修行者智慧法门的“神树”。
后来,佛教界亦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称为“菩提”,比如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的开篇一句就是须菩提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。这一句翻译为通俗语言后意思就是“那菩萨啊,在很深很深的禅定之中”。
只有菩提树下长时间的打坐禅修,才能想通人间道理,像菩萨一样云游四方,超度别人。
在藏地,林轩见过太多来自尼泊尔的苦行僧,那些人的生活颠沛流离,饭都吃不上,有时只能寄宿于好心人的廊檐之下。这些僧人的外表跟乞丐差不多,其精神状态还不如乞丐愉快,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各个城市之间跋涉流浪。
林轩与其中一部分人交谈过,发现他们的智慧、头脑、思辨都是上上之选,有些还具有高等学历,但忍受不了循规蹈矩的城市生活,才采取了这样一种离经叛道的表达方式。
他们所做的,正是去掉了“梦、幻、泡、影、露、电”之后的纯真修行,摆脱一切束缚,精神与全都无限贴近于大自然。
“我懂了,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修行者,都有着各自的追求目标。有的人精神坚定,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走,有的人却意志薄弱,无法持久前进。但是,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缘法的真谛,因为西方哲学家说过‘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’。同理,天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修行者。大道朝天,殊途同归,这才是所有修行者们要走的那条也许晦暗、也许光明的路……”
在汹涌的水流之中,林轩久被压迫的心似乎已经解脱出来,那正是禅宗顿悟的力量。唯有顿悟,才能让一个人的困惑之心再见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