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即便这样,还是有🀸大量人口被饿死,毕竟豪势们也不是大善人,干嘛要替你养老。
这件事给当时只是一介郡吏的胡轸带去了很大的冲击。即便因为这件事,他所🞗🔖🀫在的家族获利颇丰,但依旧让胡轸去思考这些问题。
为何为民做主的好官最后狼🛼狈而走,而残民不轻的坏官,明明干了错事,最后却让黔首负责。
难道这就是天下的真相吗?
之后🝍这个疑问被一个人解🔖答了,他就是贾诩。前几年,他和贾诩喝酒,就闲聊到了这个事。
贾诩和胡轸、段煨几个人关系都不错,所以难得说了这样一番道🐰🃜😥理:
“这汉室有三种官,为明吏、循吏和庸吏。何为明吏?即防祸于未萌。一事未生,便已早早料到,然后就提前去布置,使祸事不生。而何为循吏?即见事生,用心办差,恪尽职守。而何为⚀庸吏?那就是终日低头于漕食,汲汲营营。等祸事来了,抬头一看却已经不可改变,就谓天命如此。”
胡轸第一次听这个说法,听得非常认真:
“那文和,这三吏和我安定老家一事有何干系呢?”
贾诩淡淡道:
“桓帝时期发生的那🀸场大蝗灾,我肯定是知道的。而且我比一般人更知道这事的始末。实际上,在郭林太守之前,还有一位🗗🛬太守叫张甫,他有一个幕僚叫贾彩,正是家兄。”
“我也是从家兄的口中得知了这事,原来🔽张甫太守在坐郡的时候,曾发民夫整🞗🔖🀫治郡北的大河,当时就曾将郡北的河滩地种上了麻菽,一方面是为了固河防,另一方面就是防蝗虫。张甫太守发现蝗虫常起于湿滩地,而麻菽这些东西又是蝗虫不食的,所以做此策。”
“但后面张甫太守离任后,这片地就被本地豪势给侵夺了,然后全部退桑还耕。再后面的事你就知道了。”
“从张甫太守到郭林太守再到孙儁,这三人正符合明、循、庸。张君无疑是有第一流的智慧的,在事情未发生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预防。但这类人因为做事太超前,所以不为黔首大众所理解,所以也常常饱受诽谤。而郭君则是循吏,🞸虽然勇于任事,但也只是二流的智慧。不过这种人也往往被下民所称,因为在他们眼里,这些人是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的。只是郭君运道不好,辛苦一番最后蝗虫没来,就被人认为做了无用功。”
“至于那最后的孙儁,则🔖是庸吏,也不想🔽再多说了。”
贾诩的一番话说得胡轸是醍醐灌顶,让他得以见识从未见过的风景。同时,胡轸也对黔首细民🕱🍘🈕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最后,贾诩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
“现在呀,这世道如孙儁般的庸吏是越来越多,🚶🗸不过倒也和♱🌊♁那些无知细民般配。”
一句话说得胡轸印象深刻:
“是啊,愚民配庸吏,可不是般配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