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他为什💲么还出这么个容易给自己招惹来是非的题目?
这就🗦涉🄇及到另外一个问题,那就是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一段文字🕙🍰,产生的想法自有不同。
比如说朝中以直🏗🚊谏和清正为名的大臣,看到的就是他题目的后半句“🌞⛳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”,认为邝洋名这个人跟我们一样刚烈,体察大明之忧患,殚心竭虑,跟我们执政如出一辙。
但皇帝和朝中奸佞呢?
见到的却是他题目的前半句“国家将兴,必有📅祯祥”。
皇帝和那些奸佞会想,好你个邝洋名,这个马屁拍得我们很舒服,不错不错,要好好重用你,让你🗑🚶来跟我们一起享受这盛世王朝,跟我们一起掌权。
若有人攻讦说邝洋名其实是在说大明将亡?
开玩笑!
就算皇帝再胡闹,大明有外患,可在皇帝和那些奸佞眼里🄷🂉🌺能看到这些?他🇬🟣们只能看到国家好的一面,从来不会去思考这个国家要是亡了会怎样……
……
……
种种迹象表明,邝洋名不但在科举🟍🛻出题上🚴🗪🞘是个高手,琢磨人心方面更是个高📐🙿🐌手。
朱浩想到州衙在剿匪事上🖖💪🔭前后不一的态度,还有那晚剿匪战事取得重大进展时👲,急着出来抢夺功劳,说明邝洋名是个急功近利之人,听不进劝诫。
所以朱浩在两篇文章中,没必要去规劝一个眼中只🎰有权力,中庸🕙🍰守旧又没有太大本事的🃁🔸庸碌官员。
朱浩发现,自己参加了邝洋名主持的两次科举考🈺🃘😂试,见到他出的四道四书文题目,就几乎把这个人参透了。
这大概就是古人流传的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🂋的由来。
把四书学完了,我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个人的性格和其政治主张,再反推他喜欢听什么,性格怎样,再便🁪🈢⛩是如何去迎合……
大概接受过系统🏗🚊儒家学说熏陶的官员都喜欢研究别人喜好,而儒家社会的人情事故就是这么来的。
朱浩发现自己正在变成曾经讨厌的人……可问题是,你身处这个社会,没有权力和地位去改变📱🞬一切,能怎🁪🈢⛩样呢?
不随波逐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