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买买不卖滚。
这就是问了价之后不直接一口价买下的代价,尤其是老闆知道他独家供货的时候。
虽然顾骜没有在学长身边安插眼线的本事,掌握不了对方的行程。但他大致估摸着,到了10月份的时候,比尔总该抽出时间去看过《真实谎言》了。
再给他留几天琢磨的余量,放到十月半,不可能看不懂里面的妙用潜力的。
……
这一天,已经是10月19日,星期六。
身在加州的顾骜,最近一个月里就往返在王安电脑和天鲲两头跑,督促项目研发进度、协调所需的外协资源。
从八月份液晶面板和新电池试样到位之后,这些新部件和原先的研发进度磨合整合的工作,已经做得差不多了。
系统开发工程师们,对于新屏幕的解析度支援和输出的演算法调试,也都已经做完,这让顾骜第一次亲眼看到了16比9笔记本液晶宽屏,在这个世界上首次被使用。
当然了,用了大尺寸液晶后,机器的价格也是比其他显像方案昂贵了许多。
毕竟眼下才1991年,顾骜的工厂还要顶着百分之十几的报废率开工生产,还有其他磨合工艺过程中的整改损耗,这些都要算到售价里去。
液晶这玩意儿的成本和售价,惯例都是每隔几年跳水一个台阶的。
比如后世零几年的时候,那些20几寸的电脑显示器,怎么也要三四千。可是到了10年代,尤其是15以后,都跌到了一千多快。连32寸的都才勉强两千出头,那还是三星这样的国际大牌。
液晶这玩意儿,每五年跌掉原价的三成,算是行规了。
同理逆推回来,后世05/06年那阵子,14寸笔记型电脑的液晶屏,按名牌硬货算,大约2000多块,倒退十五年,就得除以0.7的三次方。
顾骜这边把工厂、设备、财务……全部成本摊销掉,光保本就得一块笔记本屏幕卖1000多美元。
加上毛利和杂七杂八渠道费,整合到整机里,大约要1400美元,换算成人民币要1万2。
看着这个价钱,顾骜自己都不得不感慨:笔记型电脑这个新玩意儿,第一次大规模在地球上商用,那是卖得真特么贵。
能在1992年买得起笔记本的人,土豪程度也就略逊于88年买得起大哥大的。
一块屏就一万多人民币,整机到国内售价可能要三万五以上。